戲劇文學

每人心中的小島──劇場人談《小島.餘香》 | 陳淑儀

  • : 陳淑儀
「 既要進去,但要後退一點;
既要演繹,但同時間也在閱讀。」
--------------
文:香港話劇團戲劇文學部
陳:陳淑儀
--------------
文:你在2007年演出過《小島芸香》。為何當時會製作此劇?你對這劇又有何心得?
 
陳:當年灣仔劇團的導演何偉龍要開戲,問我和太太龔小玲有沒有心水,我們提議製作《小》,我飾演蔣平,龔小玲出演蘇青一角。當時的提議,對我來說是一種本能上的反應;因為它在講一個與世隔絕的小島,人人都想走進這個世外桃源,好像抽離了生活一樣。
 
我自己曾在中英劇團和香港話劇團當全職演員,但都是做了不久後便出走了。出走的時候也不想太多,只管看看口袋裡有沒有錢和證件就行了。在我的人生中,總是有意無意有著抽離一下的時候。這個劇跟我的生活狀態有點相近。
 
太太則是相當認真的人,她對生活中的細節都有原則和執著。如果要我倆計劃旅行的行程,大多是由她負責的。若要我負責?我睡醒再說。蔣平和蘇青的衝突有著普遍性,也很像我跟我太太的寫照。你便看到,其實潘Sir對男女關係描寫得相當透徹。雖然他不談,但我猜想他也有相近的經歷吧。
 
文:你在現實會否覺得自己有蘇青的一面?

陳:搞藝術的一定有蘇青的特質。我很記得一句台詞,蘇青說:「不是因為『他』一句話,是因為『我』一句話。」不是他答應回來,是我答應留下來等他。之後蔣平說不明白,蘇青再說:「我沒有義務要你明白。」這三句背後蘊含了多少生命的經歷?所以做戲劇的,最終都是看你自己對生命有多少理解。我不時會想,承諾對我來說是甚麼呢?Promise不到,便不要胡亂promise,會犯口業的。對我來說,最大的promise,便是結婚了。
 
文:2018年,你為榞劇場執導了《小》,那是一個學員演出。你有何導演策略?

陳:當時我想學員接觸一些不那麼線性的戲,兩位學員看了《小》的劇本後找上我當導演。
 
在導演策略上,我一直奉行潘Sir的一套:「有幾多,做幾多。」(有多少,做多少。)演員理解不了的就不說太多。因為導演口一開,演員便會追,但一追便會亂。譬如我演《香港煙花燦爛also known as 港燦》時,用「史氏體系」的表演方法進入他的世界,總覺得怪怪的,像發不了力。向他請教時,他經常把「得嘅喇,有幾多,做幾多。」(行了,有多少,做多少。)掛在口邊,只用一些簡單實際的指令:例如「望向空間,不要望向對手」、「停頓多一會兒」之類,也不解釋理念。後來我感受到指令背後的涵義,就不用他再說了。

回顧榞劇場的那個《小》演出,學員往往著眼於衝突和一些男女之間的角力,是一種表面的東西;他們演得很激烈,很有感情,但背後暫未有很深厚的理解。現在可能好一點,因為兩人結婚了,還生了孩子,應該明白得更多吧!
 
文:你參演過不少潘Sir的作品。縱觀與潘Sir的合作經驗,你對其風格有何見解?
 
陳:潘Sir 的劇有一種荒誕和詩意。我們在學搬演翻譯劇時,往往追求演員與角色的重合。但潘Sir 寫的本土作品,有一種舉重若輕的感覺,很多時是在講述角色甚至人的狀況和生存狀態,是心裡面的說話,而並非只是plot。在香港,似乎很少編劇有這種特質。如果你進得太深,你是演不了他的戲的。你要有兩個mindset:既要進去,但要後退一點;既要演繹,但同時間也在閱讀。就像有碧咸觀察大局的能力,同時可以像朗拿度一樣踢前鋒——成熟的演員或運動員都應該是這樣的。這也關乎我自己如何閱讀生活、生命,比起就這樣演繹角色來得重要。
 
記得當年製作《香港煙花燦爛also known as港燦》和《虎鶴雙形》時,有些意念未能執行出來,他隨口一說就改好了。他很熟悉劇場的運作,很懂得如何以劇場的元素講故事。我猜,他學了多年太極,創作時會考究「力」的轉化和呈現的形式。他不是看文字或對白的排列和邏輯性,也沒有甚麼理論,而是看當中的混和、攪拌,類似太極當中的「扭力」。Jacques Lecoq出版的《詩意的身體》(Le Corps Poétique),就是把所有東西化作推力和拉力,放到所有戲劇類型的作品中檢視。潘Sir的「力」更豐富,不但有推、拉,還有扭和拍……無數種「力」在發生。演員是身體的動物,自有其世界;但就是有一個叫潘惠森的人,他從編劇的世界過來,把兩個世界接通,又毫無違和感。
 
我常常認為自己是正劇演員。我不想引人發笑的。我試過做其他大師作品中的角色,儘管不是搞笑的,但觀眾也會笑,我就此意會到,我在其他戲的世界存在得不好,並非大師作品不好,只是我在當中有落差;但我在潘Sir的世界中沒有落差,他的作品讓我有生存的空間。
 
(整理:吳俊鞍)
 
--------------
陳淑儀
 
現為香港演藝學院戲劇學院表演系主任、榞劇場藝術總監。曾為中英劇團(1994–1995)及香港話劇團(1996–2001)全職演員。
 
畢業至今,演出大小劇目過百個。2004 和2016年憑《老馬有火》及《天使撻落新.都城》獲頒香港舞台劇獎的最佳導演(喜劇/ 鬧劇);1996 和2001 年憑《Miss杜十娘》及《讓我愛一次》獲頒香港舞台劇獎最佳男主角(喜劇/ 鬧劇);1994 和2014 年憑《撞板風流》及《都是龍袍惹的禍》獲頒香港舞台劇獎最佳男配角(喜劇/ 鬧劇);2013 年憑《驚爆》獲頒香港小劇場獎最佳男主角。
 
曾兩度赴英跟隨Philippe Gaulier 進修演技及研習教學方法,並擔任其教學助理。
本網站使用Cookie以提供最佳體驗及改善瀏覽速度,請確定您同意並接受我們的私隱政策再繼續瀏覽。接受Cooki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