戲劇文學

回憶對我們來說究竟是甚麼?

  • : 胡筱雯 (《下一站,天國》戲劇構作)
日本電影導演是枝裕和曾在他的著作《我在拍電影時思考的事》,分享他拍攝《下一站,天國》時的主題之一,是「回憶對一個人來說究竟是甚麼」。紀錄片導演出身的是枝裕和,在開拍前安排了學生拿著攝影機到街頭採訪,請受訪者回顧一生並選出一段最珍貴的回憶,再撰寫劇本。
 
這個故事,拍成了電影,又被遠在英國的編劇積克.索恩(Jack Thorne)與團隊改編成舞台劇,然後又飄洋過海落在香港的我們手上。看過日本電影版的故事,又看過英國舞台版的故事,讓我們發現身在不同地方,在不同文化背景成長的人,對生死和回憶的看法可以是截然不同的。
 
回憶與文化
在開始翻譯時,導演方俊杰已經說︰「回憶是特定(specific)的。」如果這是一個發生在香港,而且是香港人身上的故事,那麼到達中轉站的過渡者,他們回憶中的散步,會是在尖沙咀的海旁而不是倫敦的公園。所以我們也要回答的問題,其實是「回憶對我們來說究竟是甚麼?」
 
正因為香港是中西文化交滙之處,所以在日本電影版獨有,中轉站的平靜氛圍,以及西方舞台版獨有,對宗教(特別是基督教)的討論等等,我們在這個版本都能保留下來。這些安排,其實都和各自文化中的生死觀有關,於是我們也會思考香港文化,或在香港成長的人如何看待生死呢?
 
又例如在佈景上,要呈現一個關於回憶的中轉站,日本電影版選擇用感覺似學校,氛圍簡樸的建築物,英國舞台版選擇用很多抽屜的檔案室,呼應了西方文化對記憶的想像,而這次香港舞台劇版,以像舊政府建築物的設計,加上無限延伸的走廊,引發對中轉站、回憶及永恆的想像。
 
回憶與戲劇
另一個有趣的問題是,「回憶對戲劇工作者來說究竟是甚麼?」在最初圍讀的排練中,就有演員提到演員是最常「使用」回憶的職業。討論劇本時,演員會用自己或耳聞目睹的經歷,去理解角色和情節;在排練時,又會累積對角色的理解,然後在表演時運用這些「回憶」。
 
其實《下一站,天國》的劇本有趣之處,還在於它如何「致敬」電影工作者和戲劇工作者。在日本電影版,是枝裕和讓觀眾看到電影拍攝片場如何運作,而在英國舞台版,和接下來我們表演的版本,也會看到戲劇工作者如何用各種道具為過渡者呈現回憶。
 
那跟戲劇有甚麼關係呢?筆者在這次排練的一個體會,是戲劇的藝術,或者是找到自己的記憶
與觀眾記憶共鳴之後,然後我們便會重新思考、感受和詮釋記憶,而因為記憶是可以通過重新思考、感受和詮釋而成為塑造我們性格、人生觀、世界觀的回憶,所以每一個人都有改變和行動的可能。願回憶帶此時此刻的大家翱翔天際。
本網站使用Cookie以提供最佳體驗及改善瀏覽速度,請確定您同意並接受我們的私隱政策再繼續瀏覽。接受Cooki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