戲劇文學
《下一站,天國》: 電影與舞台版本的永恆瞬間
若你看《下一站,天國》電影時流淚,那看《下一站,天國》舞台版時,應會流更多淚。此文為筆者的一個觀映/演心得,分享一下電影與舞台版本的淚點。〔注意:文章含少量劇透。〕
壓縮與延展
是枝裕和拍攝紀錄片出身,《下一站,天國》作為其早期作品,也混雜了紀錄片和劇情片的拍攝手法。有部分演員為素人,在電影中,他們訴說著真實的回憶,甚至掌鏡的攝影師山崎裕也是以類紀錄片的拍攝方式:大量的手持鏡頭片段,以及半身中近鏡拍下被攝者的發言,把情感鑄刻在稍有距離的定格之中。一個又一個生命的循環在鏡框之中流轉,死亡和回憶帶來的沉重化成絲一般柔順,柔順得讓筆者記不起眼眶從哪一段開始濕潤,只記得包括望月在內的五位引導者在戲院坐著,開始播放望月的回憶精選;他坐在長椅上,又是同樣的中近鏡,面對望月的,正是曾與他並肩合力呈現他人回憶的團隊。望月就這樣定定的看著他們,黑幕。下一個畫面,五位引導者剩下四位,四人緩緩地離開戲院。這時一滴淚不自覺地滴了下來,是恰好的、克制的。
電影以實景拍攝,成品限制於鏡頭之中,想像空間是壓縮的;舞台版本雖然「假」,但其帶給觀眾多角度、超時空的詮釋,想像空間相對寬闊。還記得電影中,引導者對逝者訴說的開場白嗎?舞台版本中,演員與觀眾的同在,使此段台詞成為了一則邀請,在場的觀眾都需要揀選一段回憶,甚至能聽到劇場播放精心挑選的觀眾回憶——當下眾人的同呼同吸,令劇場超越了鏡框,不再聚焦過去,而是延展至現在,打破了時空的隔膜。
選擇與不選擇
電影裡多位角色的回憶,在舞台版本被統合至幾位過渡者身上,除了使敘事更為聚焦,亦體現了選擇為何物。例如,電影中的香奈在舞台上的篇幅加長,成為了過渡者114 號;女孩選擇了其與媽媽的回憶,但其實不太記得細節,足證回憶帶有主觀的視角——可以變形、重塑,並會隨時間改變而產生落差。
過渡者286號由電影中的多多羅女士,再加上個別角色的回憶整合而成。這位婆婆以為自己做了
最終決定後可以解脫,但原來到了天國中轉站仍然需要選擇,於是從顏色亮麗的茶舞執拗地想要轉為呈現永無天日的黑暗。人憑甚麼決定哪個回憶才能代表自己?如果兒時回憶儘管歡快,卻會為身處中轉站的你帶來痛苦,你會否仍是以這個選擇總結自己的一生?
電影中的伊勢谷與劇場裡的過渡者748 號並無二致,都是讓引導者頭疼的反叛青年。只得二十多歲壽命的他甚麼也不選擇,甚至問:「我睇吓有啲咩可能性啫?」倘若回憶盡是失望與空虛,不選擇,是否才是對自己一個最好的選擇?
藏與露
回憶選映/演的藏與露可說是電影與舞台版本最大的差別。電影未有收錄所有過渡者最後選映的回憶,舞台版本轉以另一形式切切實實地呈現,是另一催淚瞬間。不過,兩個版本對藝術工作者的致意同樣令人動容:明明是超現實的題材,但都極力以人間既有的器物表現出真實感。假如說電影為過渡者拍攝回憶的過程,是給電影工作者的情書,那劇場版本以不同的「假」道具演繹出「真」,便是給舞台工作者的讚歌。
台詞上的藏與露,亦稍稍得窺電影與舞台版本,甚或是日本和西方對情感表達的不同處理。電影中的望月沒有向渡邊坦白,其舞台化身二號則與過渡者971號稱兄道弟;望月在天國中轉站的最後時光,只有用眼神與團隊交流,舞台上的二號就明言:「望住你哋每一個。」一個內斂,一個外放,都帶來不同韻味。
各位在座,證明你們的人生尚未落幕。希望大家都挑選到一段對自己來說最有意義或者最珍貴的回憶吧。未知《下一站,天國》演出可會成為大家將來回憶錄影帶的一部分?
壓縮與延展
是枝裕和拍攝紀錄片出身,《下一站,天國》作為其早期作品,也混雜了紀錄片和劇情片的拍攝手法。有部分演員為素人,在電影中,他們訴說著真實的回憶,甚至掌鏡的攝影師山崎裕也是以類紀錄片的拍攝方式:大量的手持鏡頭片段,以及半身中近鏡拍下被攝者的發言,把情感鑄刻在稍有距離的定格之中。一個又一個生命的循環在鏡框之中流轉,死亡和回憶帶來的沉重化成絲一般柔順,柔順得讓筆者記不起眼眶從哪一段開始濕潤,只記得包括望月在內的五位引導者在戲院坐著,開始播放望月的回憶精選;他坐在長椅上,又是同樣的中近鏡,面對望月的,正是曾與他並肩合力呈現他人回憶的團隊。望月就這樣定定的看著他們,黑幕。下一個畫面,五位引導者剩下四位,四人緩緩地離開戲院。這時一滴淚不自覺地滴了下來,是恰好的、克制的。
電影以實景拍攝,成品限制於鏡頭之中,想像空間是壓縮的;舞台版本雖然「假」,但其帶給觀眾多角度、超時空的詮釋,想像空間相對寬闊。還記得電影中,引導者對逝者訴說的開場白嗎?舞台版本中,演員與觀眾的同在,使此段台詞成為了一則邀請,在場的觀眾都需要揀選一段回憶,甚至能聽到劇場播放精心挑選的觀眾回憶——當下眾人的同呼同吸,令劇場超越了鏡框,不再聚焦過去,而是延展至現在,打破了時空的隔膜。
選擇與不選擇
電影裡多位角色的回憶,在舞台版本被統合至幾位過渡者身上,除了使敘事更為聚焦,亦體現了選擇為何物。例如,電影中的香奈在舞台上的篇幅加長,成為了過渡者114 號;女孩選擇了其與媽媽的回憶,但其實不太記得細節,足證回憶帶有主觀的視角——可以變形、重塑,並會隨時間改變而產生落差。
過渡者286號由電影中的多多羅女士,再加上個別角色的回憶整合而成。這位婆婆以為自己做了
最終決定後可以解脫,但原來到了天國中轉站仍然需要選擇,於是從顏色亮麗的茶舞執拗地想要轉為呈現永無天日的黑暗。人憑甚麼決定哪個回憶才能代表自己?如果兒時回憶儘管歡快,卻會為身處中轉站的你帶來痛苦,你會否仍是以這個選擇總結自己的一生?
電影中的伊勢谷與劇場裡的過渡者748 號並無二致,都是讓引導者頭疼的反叛青年。只得二十多歲壽命的他甚麼也不選擇,甚至問:「我睇吓有啲咩可能性啫?」倘若回憶盡是失望與空虛,不選擇,是否才是對自己一個最好的選擇?
藏與露
回憶選映/演的藏與露可說是電影與舞台版本最大的差別。電影未有收錄所有過渡者最後選映的回憶,舞台版本轉以另一形式切切實實地呈現,是另一催淚瞬間。不過,兩個版本對藝術工作者的致意同樣令人動容:明明是超現實的題材,但都極力以人間既有的器物表現出真實感。假如說電影為過渡者拍攝回憶的過程,是給電影工作者的情書,那劇場版本以不同的「假」道具演繹出「真」,便是給舞台工作者的讚歌。
台詞上的藏與露,亦稍稍得窺電影與舞台版本,甚或是日本和西方對情感表達的不同處理。電影中的望月沒有向渡邊坦白,其舞台化身二號則與過渡者971號稱兄道弟;望月在天國中轉站的最後時光,只有用眼神與團隊交流,舞台上的二號就明言:「望住你哋每一個。」一個內斂,一個外放,都帶來不同韻味。
各位在座,證明你們的人生尚未落幕。希望大家都挑選到一段對自己來說最有意義或者最珍貴的回憶吧。未知《下一站,天國》演出可會成為大家將來回憶錄影帶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