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剧文学

改编脍炙人口的故事 成音乐剧的可能性与实践

  • : 黄俊达

狮子原是男儿身:《狮子王》vs《哈姆雷特》

这些年来,许多经典故事都有不同诠释,它们有些被拍成电影、改编成剧场作品,甚至是音乐剧。这样做往往能把故事提升至另一个层面,甚至有机会比原着故事还要有趣,增添更多想像空间。不少当代导演,就曾以他们的视点出发,把英国剧作家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The Tragedy of Hamlet, Prince ofDenmark)改编。有些还令我们印象深刻,例如改编成迪士尼动画的《狮子王》(The Lion King),把《哈姆雷特》故事人物转化为森林的动物,不单改变造型,还以野兽来借喻,强烈嘲讽人类的行为比动物更狂妄,已遗忘了人类的真善美。《狮子王》这个改编,更再被第三次改编加工成为音乐剧,在朱莉‧泰摩(Julie Taymor)的编导下,引入许多不同的剧场元素,如非洲的文化背景与传统舞蹈、面具、木偶和人偶等,当然还有大量的音乐剧元素。整个演出如嘉年华般,令人耳目一新之余,同时保留着深厚的原着精神,使经典更经典,歷久不衰。
 
在《哈姆雷特》的剧本内,哈姆雷特(Hamlet)和奥菲莉亚(Ophelia)的一段情若即若离,他们的爱都藏在内心,没有说出来。因为哈姆雷特背负着復仇大计,不能把真面目显露,即使奥菲莉亚是他的爱人,都要被瞒骗。
 
在音乐剧《狮子王》中,他们的爱则显得简单直接,利用歌曲的带动,把娜娜(Nana,即原着的奥菲莉亚)鼓励辛巴(Simba,即原着的哈姆雷特)的对话,透过优美旋律加上歌舞,以另一种说故事方式传递「勇敢相信爱」的讯息,见证主角鼓起勇气和自信。音乐往往更容易打进人心,牵动观众的情感,甚至产生共鸣。最后这首乐章、由Elton John主唱的Can You Feel the Love Tonight,也成了家传户晓的歌曲。
 

狄更斯与《奇幻圣诞夜》

英国着名作家查尔斯‧狄更斯(Charles Dickens),生于维多利亚时代的英国伦敦,自幼家贫,经常接触社会低下阶层。此背景导致他日后许多作品都反映伦敦基层社会的生活苦况,同时讽刺上流社会的人生百态。他的故事无不脍炙人口,如《孤雏泪》(Oliver Twist)、《双城记》(A Tale of TwoCities)及《圣诞颂歌》(A Chr i s tmas Carol)等。狄更斯把生活日常遇见的老百姓,都放诸他的文学作品内,揭示和嘲讽社会不公与丑陋的一面。
 
音乐剧《奇幻圣诞夜》(Scrooge! – the Musical)由狄更斯的《圣诞颂歌》改编而成。原着中主角Scrooge是个守财奴,无亲无故,眼里只有财富,从不施捨,他也讨厌甚至憎恨圣诞节。圣诞节前夕,他遇见了鬼魂Marley,透过跟Marley对话,改变了余生。相信读者都接触不少由经典故事转化而成的音乐剧,皆因音乐绝对是一道更容易与观者连繫的桥樑,再加上舞蹈与空间的交融,建构充满活力和诗意的想像空间,娱乐性更丰富。
 
要尝试拆解故事转化成音乐剧的可能性,以音乐剧《奇幻圣诞夜》为例,大概可从以下几点出发,其中包括角色之间的冲突,对话转化成歌曲和风格化舞蹈的介入。
 

角色酝酿冲突 对话转化歌曲

观众不再局限于文字间的内容(对白),而是接收演员透过角色传递的内心世界,利用角色的主张和目的,与其他角色发生矛盾和冲突行为,从而展示故事里头的核心内容,使其更引人入胜。演员运用肢体作戏剧性的表达,更能盛载文字。身体和对白产生化学作用,同时因为戏剧情境的层次推进,对话渐进成乐曲;这种从念白到唱词、由生活化引入风格化的调子,使观者能暂离现实,以第三者的角度阅读故事,反思人生。
 
在音乐剧的处理下,Scrooge与鬼魂Mar ley的相遇不再是只有对话,而是转化成乐章,大大加深了Mar ley这个角色的内在动力,如怎样令Scrooge相信自己是鬼魂,劝他不要再只顾忙于赚取金钱利润。另在音乐节奏的引领下,演员的戏剧行动更可推进到更疯狂的肢体动作,使想像空间更为宽阔。戏剧性的推进,也能分成多个层次,使观者能同步被感染而获得欢娱共鸣。
 
舞蹈是音乐剧必备的重要元素。在舞蹈带领下,空间的呈现及演员的肢体表达会更生活化,从而推展至更出其不意的可能性─能抽象,也能荒诞,同时能让角色引入更强烈的戏剧张力。以音乐剧《奇幻圣诞夜》中Bob Cratchit一家为例,他们透过歌曲和舞蹈,使家人的关系和悲惨处境更浓烈地展示于Scrooge和观众眼前。
 
从角色之间的对话,到开始唱起歌曲,最后跳着舞蹈,令观者彷彿能看到每一个人物的情感层次;这样层层递进,像音乐剧里常用的方程式。这让我想起,我在巴黎留学时,在贾克‧乐寇国际戏剧学校(École Internationale de Théâtre JacquesLecoq)时的一个练习:在某座被战火蹂躏的城市,一个人抱着他/她的婴孩,在冬夜里,等待着救援或施捨,他为婴孩唱歌,安抚着孩子。一会儿后,他发现孩子死了,其歌声由温柔,渐渐转变为极度悲伤,
 
最后甚至开始衍生对世界的控诉。透过戏剧情境不同层次的推进、歌者演唱的状态、歌曲的质感和节奏都会被影响而变得丰富。音乐剧演员正正需要具备如戏曲演员训练般的「唱做唸打」:「唱」是指歌唱;「做」是指舞蹈化的肢体演技动作;「唸」是指有音乐性节奏感的念白;「打」是指武术和翻腾的技巧,种种技巧都增强了身体戏剧性的背后动力。要具备这些基本功,一点都不容易,台上的每一步以至每一个细微动作,都需要演员设计与创造,才能让演出时刻保持一个高水平。以百老匯音乐剧为例,他们每一个制作,最少的演期都是以年计算。在经年训练下,难怪音乐剧能给予观众一个难忘的视觉体验。
 

以音乐贯穿过去、现在、将来

最后,当然要视乎导演的功力:如何将故事内化再重编,加入个人的观点和立场,以紧扣故事与社会之间的关联,把每个角色的内心世界无限伸延,利用对白或唱词,传送到观众的心里,给予观者重新阅读经典的可能。经典新编,令文学作品有重新发光的机会,让过去与现在得以对话。但凡有趣的经典故事,都有值得被改编的可能性。
 
音乐剧《奇幻圣诞夜》对我而言,确实有着奇妙的寓意。它不只是一个单纯的节庆剧,而是一部经典中的经典。故事里蕴藏许多人生哲理,能让观众反思「过去」、「现在」与「未来」。改编同时亦发挥了故事的重点,真正回应和反映社会,让人于圣诞节这个佳期,作年度的人生结算和反思。音乐剧《奇幻圣诞夜》正是要鼓励人们马上行动、计划未来;它确是要唤醒世人,除了在佳节期间购物消费,也勿忘关心身边人,享受真正从心出发的快乐。
本网站使用Cookie以提供最佳体验及改善浏览速度,请确定您同意并接受我们的私隐政策再继续浏览。接受Cooki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