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艺术总监兼「风筝计划」总导读潘惠森跟大家试谈计划的策划理念,试谈创作,试谈剧本的生命,试谈如何在剧场中,打开文本的维度。
世界是静态的,偶尔会因为大自然运行的颤动而变得紧张。但日常生活中的「世界」是灵敏的,哪怕只有轻微变化,都足以勾出鸿沟般的断裂。于是——就有了戏剧。「当一个剧本被读出来的时候,它的生命脉搏便会开始跳动,被人感受到。」潘Sir用一个迅勐的瞬息去形容剧本被「读出来」的那一刻。「剧本并非平面的文字,而是在舞台上的立体。」
剧本写在稿纸上,但终点指向演出,演员和导演的加入,则是在试炼剧本的能量。「读剧用立体的方式去试探剧本的生命。」演员如何去呈现每一句台词的内部气韵,片刻之间的沉默或抽离,抑或整个故事的发展脉络……这一切唯有剧场才可发生。「剧本的生命是鲜活的,而读剧则是令剧本的生命得到启动(activated)。」
有声的空灵
剧本中的文字是一道特定的风景,但能否成为风景是有门槛的。一个编剧在创作时,需要怀揣怎样的认知?把时间拨回三十年以前,在发表第一个剧本《榕树荫下的森林》的十年后,潘Sir自编自导《小岛芸香》。「那是我第一次导回自己的剧本,也是我第一次与演员研读自己的剧本。我明白了,有些东西,如果演员已经在舞台上呈现了,那么剧本里的台词就不必再说。」
潘Sir以舞台指示中的「笑」做了一个简单的例子。「我们常常看到剧本里,作者用括号註明角色各种笑的反应。可是,如果演员到那时笑不出来怎么办?硬生生地笑?会不会很尴尬?编剧要做的,是铺排,是挖掘,是设计。利用在括号之前的内容和篇幅,令到角色在此时此刻,必然会产生一个笑的冲动。」
在写作中的编剧,堪比为丛林里精明而谨慎的猎手,「笑」也许只是琐碎生活中的边角料,却有可能在剧场里成为静谧的落差,迷人的误解,或是在某个方向的暗示,给予观众好像折射般的奇妙感受。「这是一种特别有趣、美妙的感知。」剧本是渐渐溶于剧场的,当剧本中的对话开始轻颤,情节如滴漏般浸渗——它的生命便得以持续。「所以我鼓励年轻的编剧,要试着多了解剧场,接触剧场,和剧场人多交流,知道剧场人会为了甚么样的剧本而激动,沉浸在剧场里,和这个艺术形式(art form)一同唿吸。」
在时间之间
「一个剧本没有经过演出,你不容易确定它好不好。可是,如果你要做演出,又的确需要投入很大的资源,在此之前,又怎么去判断这个剧本好不好?」潘Sir回溯自2006年以来,在新域剧团创办「剧场里的卧虎与藏龙」的初心,「那时我觉得新编剧普遍面临的一个瓶颈。我和几个老朋友一拍即合,决定举办读剧活动,一晚一个读剧,久而久之,成了很美好的一段回忆。
之后潘Sir去到香港演艺学院戏剧学院工作,与香港艺术中心合作,策划「编剧工场」,自2014年到今年年初,同样以读剧形式给剧本一个实验的机会。再到香港话剧团的「风筝计划」,潘Sir想突破瓶颈,增加可能性,给编剧多一些展示的机会。「这和放风筝是一样的,需要风向,需要速度,需要天气……剧本同样需要试一试,只要能去试一试,给剧本一个机会,也许就可以发现起飞的可能。」
也正因此,潘Sir在本次的「风筝计划」引入「导读」概念,并且亲自担任「总导读」。一切回归到文字本身,是好是坏,皆让剧本自己「说话」。「我想要强调『读』这个字,把剧本『读』成它原本的模样。」而当编剧在观看自己的作品读剧后,得以重新审视自己的作品,从另一个角度观看、追问自己的所写所作,潜入到一个立体的剧本中,打捞到某些可以触动、点燃思维深处的东西。
不止于此
「在香港演艺学院戏剧学院工作的时候,有一次,林克欢先生来访,跟我提到,十年里面,如果能发掘出一两个好的编剧,已经是莫大的成就。」潘Sir回想自己的多年经验,「我尽力去做,尽力去发掘,尽力去培育。可是编剧不是种花种草,很多事,其实无法控制。」
戏剧文学是很难用「成效」去衡量的。一个好的剧本,彷彿是在冰冷、混浊、激涌的海水深处,寻找到一块漂浮在水面,露出微微一角的礁石。我们不断地向它靠近,轻轻倚靠其上,沐浴片刻的阳光和温暖,稍作喘息。「培育剧本的付出和收穫也许是不成比例的,甚至可能是没效果的。」正如在海的深处寻找孤石,这是一场艰辛却充满激情的探求。暗流随时会涌动,乌云可能会在头顶皱成一团,很难用终点、得到、结果去定义过程。「但如果不去做,就真的没有,可是做下去,也许会有希望。这也是我发展『风筝计划』的想法。」
写剧本永远都是在坐跷跷板,在失落和惊喜,折磨与享受间两头横跳。「我享受写剧本,因为写剧本难。」潘Sir最后分享了自己在写作时的冲动和满足,「当写到一句自己很喜欢的台词,感觉好像生命中的一个火花被点亮了,接着写完一段戏,成为了一株火苗,闪闪烁烁。最后,到一整个剧本结束,成为了一簇火焰,火光四射。这就是我的享受。」
「风筝计划」延续着剧本的生命,探索着「为剧场而写作」的奥义,之于生活,之于故事,之于人。正如每位编剧在敲下最后一句台词的剎那,擦亮了一粒瞬时而明亮的火花,无论何时,在生活某片褶皱的暗处,依然是熠熠生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