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剧文学

《顺风.送水》— 当三无香港人堕进了无人地带

  • : 张其能
这本来是两个无助港男彻夜被困升降机之黑色喜剧, 但编剧在故事中的伏笔,彷彿诉说着今天的香港,犹 如置身「无人驾驶」的状态。剧中那台卡在工厦九楼和 十楼之间的升降机,又令人联想到第一次世界大战中 极尽荒凉的「无人地带」(no man’s land)。所谓无人 地带,意指交战双方的战壕之间,有一片彼此不敢横 越或侵佔之地,直至今天,no man’s land又可引伸为 不明或混沌之局。陈小东编剧的《顺风.送水》,写两 位被困升降机的小人物,整晚叫天不应、叫地不闻,恍 如闯进了一个无人地带,加上他们正正是今天香港社 会中「无份」(no stake)享受经济成果、对人生「无希 望」(no hope)的「无名一族」(nobody),其人生早 已在一片混沌之中,教人唏嘘。
 

无名一族 有谁共鸣 (nobody)

故事中的两位主角虽名为「顺风」和「送水」, 但看毕全剧,观众也不会知道他们的本姓大名, 更何况编剧无情地告诉我们,二人只是社会上的 nobody,and nobody cares!而顺风、送水乍 听有风有水,但从风水学的角度来看,他们在香港 的际遇又谈不上风生水起。送水人如其名,是一位 送水员。另一位虽名顺风,其真正身份,与风却沾 不上边。顺风作为一位速递员,在编剧的语言伪术 包装下,和送水美其名都是「物流界同业」,命运使 然下,他们也就被困在同一天空下。送水曾妙问顺 风,为何卖鱼蛋、卖生果和通渠的,总被人以「乜佬 物佬」作称唿?顺风就妙答「因为要提醒我哋返紧工」。作为nobody,他们最渴望的只是在社交媒体获得「多多几个人like」,刷刷存在感。但现实是送水「放自己上网都唔会有人like」,顺风纵然日夜在工厦来回送货,也只是一个面目模煳的现代苦力。最吊诡是顺风和送水即使在升降机相对了一整夜,仍然无法得知对方的真实名字。编剧看来是告诉我们,劳动阶层在大众眼中的存在价值,正是其工作,如制服也没有,他们甚么也不是!
 

无持份者 无福消受 (no stake)

再者,nobody无人理会事小,被人剥削事大!劳动 阶层在今天的香港,其辛酸往往是世代相传。送水 成为送水员前,曾当了一星期「每日企足十个钟、食 饭(只得)半个钟」的会展助理,这令我想起早前有 工会唿吁「政府须清楚界定『长期站立工作时间』, 并立法指定工作期间的休息时间,改善工友苦况」, 由此可见不少本地劳工,就连坐和食这些基本人权也 付之阙如。送水的亡母同样是被剥削的基层一员,作 为「啲碗多到洗唔切」的洗碗工人,曾因工作量向经 理要求增援而不得要领,积劳成疾,临终时给爱儿 的遗言竟是「揾份有意义嘅工,最少要有冷气」。简 单一句,足已反映了送水母亲生前的工作环境是何 等恶劣!难怪送水曾自问「如果香港经济发展好,对 我嚟讲有咩意义,我嘅生活会唔会好转,我会唔会 帮到我妈妈搵骨灰位」?这看似是反问,我看是无语 问苍天!今天的香港社会纵有「共享经济」(shared economy) 和「持份者」(stakeholder) 等论述,但当你在生时根本无份共享经济成果 (no stake),就 连死后也无法得以安乐时,一切也就沦为空谈,再多 再美好的论述,也如梦幻泡影。
 

还不够绝望 尚可更绝望 (no hope)

对那些无份共享社会美好的一群而言,面对困局时 就更易倾向绝望(no hope)。送水在剧中面对接 二连三的剥削,也只能默默承受。事实上,送水被困 升降机的前因,是因为有客户反覆投诉他送来的水 「不够清甜」,无辜的他为免再被投诉,放工后仍须 折返工厦换水,结果在踏进升降机的一刻,其人生 从此被困。然而,当顺风设法逃脱这个升降机困局 时,送水却一派悠然表示「我平时都无希望⋯⋯我出 到去,又无希望,喺度又系无希望,我做咩要出去」 ?这顿时令我想起香港社会近年再度兴起的移民议 题,站在十字街头的当事人往往进退失据。你此刻 也许心里想走,但当你真的要远走他方时,又可能担 心自己在「借来的地方」适应不了,最终不了了之而 没有付诸行动。但当你决定留下来时,又不表示你真 心想留,正如顺风问送水是否喜欢香港,送水的回应 是「喺香港系因为我走唔到,无钱,同唔知去边。」 我相信这句精警的台词,完全道尽了不少香港人的 心声,尤其是面对进退两难的困局,我们如今也只能 活在迷惘中,世界上毕竟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 无缘无故的恨。
 

「 三无」被隐形 香港人的共业

送水在剧中虽视顺风为兄弟和偶像,但顺风的际遇其实也好不了多少!当送水问他有没有梦想,顺风劳气地回覆「永远都做唔到嘅咪系梦想啰」!作为一个速递员,顺风每天全港东奔西跑、晚收工、甚至被人误认是水货客,一句到尾全因港人爱「淘宝」,而钟爱程度更非笔墨所能形容,包括「淘」一些像食物的公仔、那些标榜教人极速致富的劣质读物,他慨叹自己每天推着手推车,就像见证着港人的沉沦。另一边厢,送水也自爆正在发展一段似有还无、认真你就输了的「中港情缘」。从顺风和送水的角色设定,可见编剧除了反映弱势社群正面对的社会困境,亦不忘叫观众反思「中港融合」这个议题。港人爱「淘宝」,与内地人谈情,某程度上也是一种民间自发的中港融合,理性(经济)和感性(爱情)诱因正正是原动力,歷史潮流看来亦不可抗拒。但问题是中港融合的步伐,到底要多快才算合适呢?当香港人在生活各层面已难以全盘否认内地的影响力,那么,甚么程度或哪种模式,才算是理想的融合呢?
 
更甚是顺风和送水即使被困了一整夜,既无人施救, 想自救又不成,漫漫长夜中纵然不止一次遇上神灵 显现,但置身无人地带的二人,最终也是神仙难救! 在我看来,《顺风.送水》这个奇情故事,正在告诉 观众一个绝望真相─ 那些「三无」的弱势社群,在 香港正如隐形人般生活,而那些无视他们存在于困 局的人,也许,是他也是你和我!
本网站使用Cookie以提供最佳体验及改善浏览速度,请确定您同意并接受我们的私隐政策再继续浏览。接受Cooki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