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剧文学

回忆对我们来说究竟是甚么?

  • : 胡筱雯 (《下一站,天国》戏剧构作)
日本电影导演是枝裕和曾在他的着作《我在拍电影时思考的事》,分享他拍摄《下一站,天国》时的主题之一,是「回忆对一个人来说究竟是甚么」。纪录片导演出身的是枝裕和,在开拍前安排了学生拿着摄影机到街头採访,请受访者回顾一生并选出一段最珍贵的回忆,再撰写剧本。
 
这个故事,拍成了电影,又被远在英国的编剧积克.索恩(Jack Thorne)与团队改编成舞台剧,然后又飘洋过海落在香港的我们手上。看过日本电影版的故事,又看过英国舞台版的故事,让我们发现身在不同地方,在不同文化背景成长的人,对生死和回忆的看法可以是截然不同的。
 
回忆与文化
在开始翻译时,导演方俊杰已经说︰「回忆是特定(specific)的。」如果这是一个发生在香港,而且是香港人身上的故事,那么到达中转站的过渡者,他们回忆中的散步,会是在尖沙咀的海旁而不是伦敦的公园。所以我们也要回答的问题,其实是「回忆对我们来说究竟是甚么?」
 
正因为香港是中西文化交滙之处,所以在日本电影版独有,中转站的平静氛围,以及西方舞台版独有,对宗教(特别是基督教)的讨论等等,我们在这个版本都能保留下来。这些安排,其实都和各自文化中的生死观有关,于是我们也会思考香港文化,或在香港成长的人如何看待生死呢?
 
又例如在佈景上,要呈现一个关于回忆的中转站,日本电影版选择用感觉似学校,氛围简朴的建筑物,英国舞台版选择用很多抽屉的档案室,唿应了西方文化对记忆的想像,而这次香港舞台剧版,以像旧政府建筑物的设计,加上无限延伸的走廊,引发对中转站、回忆及永恆的想像。
 
回忆与戏剧
另一个有趣的问题是,「回忆对戏剧工作者来说究竟是甚么?」在最初围读的排练中,就有演员提到演员是最常「使用」回忆的职业。讨论剧本时,演员会用自己或耳闻目睹的经歷,去理解角色和情节;在排练时,又会累积对角色的理解,然后在表演时运用这些「回忆」。
 
其实《下一站,天国》的剧本有趣之处,还在于它如何「致敬」电影工作者和戏剧工作者。在日本电影版,是枝裕和让观众看到电影拍摄片场如何运作,而在英国舞台版,和接下来我们表演的版本,也会看到戏剧工作者如何用各种道具为过渡者呈现回忆。
 
那跟戏剧有甚么关系呢?笔者在这次排练的一个体会,是戏剧的艺术,或者是找到自己的记忆
与观众记忆共鸣之后,然后我们便会重新思考、感受和诠释记忆,而因为记忆是可以通过重新思考、感受和诠释而成为塑造我们性格、人生观、世界观的回忆,所以每一个人都有改变和行动的可能。愿回忆带此时此刻的大家翱翔天际。
本网站使用Cookie以提供最佳体验及改善浏览速度,请确定您同意并接受我们的私隐政策再继续浏览。接受Cooki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