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剧文学
「重新」创作︰《塘西驯悍记》「之前与之后」讲座纪录文章
重新创作。人活着的每一天,或许都是一次「重新」创作,只是有些事件、经历以及选择比较重大,以至在人生上加了「之前与之后」的刻度。例如,「之前」是一个剧团的艺术总监,「之后」是一间戏剧学院的老师;「之前」是一间戏剧学院的院长,「之后」是一个全职剧团的艺术总监,好像生活突然拐了一个弯。说的是稍前艺术总监潘Sir到演艺学院,跟学生以题目「之前与之后」分享创作《塘西驯悍记》的经历。
之前,「重新」创作又被称为「重创」,但不是因为「重大创伤」,而是源由自欧洲中世纪的一个英文词语。当时书写的材料多以动物的皮制成,例如羊皮纸,因为羊皮纸非常珍贵,所以是会重用的,方法就是把上面的文字「刮掉」,然后再重新书写,形容这个过程的英文词语Palimpsest,潘Sir将之称为「重创」。每一个故事总是被写完又写,无论是莎士比亚的《驯悍记》,还是巷弄之间的一次偶遇,都会在口耳相传之间,「重创」又「重创」。故事由多种风格交织而成就,又在交织间延展更多的意义,和意义的共振。
之后,创作属于当下,「重创」、改写、延续属于当下的事。然而这个当下,可以包含着过去、现在与未来,莎士比亚也写过很多包含历史人物的剧作,所有「之前」与「之后」也是共时的。时代错置(Anachronism)是一种文学手法,把不可能出现在同一时代的人事物并置,而那些人事物包括人物、事件、语言、技术、物质、食物、音乐和艺术风格等等。在创作中,所有时代都可以同时存在,因为在人的故事,人的生活中,人性始终不变。
之前与之后,在它们之间,就是语言的事了。语言填满时间的空白,有标准化的、政治性的「语言」,也有未标准化的,属于地方的「方言」。语言与方言,经过编排,形成了节奏,高低起伏如歌的韵律,那是语言的音乐性(Musicality)。在语言之外有了音乐,在音乐之中又有了语言,意义不再是坚硬的石壁,而是其中往外渗的水,似有若无,温柔地滋润。
时间有连续性,总是向前累积,重新创作是把说完了又说、古老而经典的故事重新说一遍,人人都有说故事的方法,在羊皮纸上用自己的笔划迭加累积,前人的痕迹模糊了却又隐约可见,后人的笔迹又与前人的交错重叠;每个人,在无限大的创作宇宙中,如何打捞自己闪烁的宝藏?
潘Sir说起另一种艺术形式,雕塑。同样是经过千锤百炼的敲打,一块石头才成为了一尊雕塑。在敲打与挖掘之中想要传达的是什么?中式雕塑与西式雕塑大有不同,西式雕塑,讲究精致地模仿人的脸容表情、肌肉线条;中式雕塑,则以相对平面的亚洲人脸容为雕塑对象,探寻是如何传递人的精神。画家陈丹青形容,中式雕塑着重「高度概括」和「去除所有多余细节」,如同京剧中的脸谱化,或山水画对意境的捕捉,或古典诗歌的言有尽而意无穷。
改编这回事,「重创」这回事,核心都在于对人性,对精神,对意境的追求,在情节之内,语言之外,挖掘埋藏在不同创作之中的人性宝藏。无论哪一个时代,在故事与历史之中,在真实与虚构之间,所有「人」都走在同一条路上。之前与之后的拐点,若离开道路远一点去看,弯路看来也像一条直路,而再离得远一点去看,又或许生命是一个圆,每次拐弯都向着起点更靠近一点。
之前,「重新」创作又被称为「重创」,但不是因为「重大创伤」,而是源由自欧洲中世纪的一个英文词语。当时书写的材料多以动物的皮制成,例如羊皮纸,因为羊皮纸非常珍贵,所以是会重用的,方法就是把上面的文字「刮掉」,然后再重新书写,形容这个过程的英文词语Palimpsest,潘Sir将之称为「重创」。每一个故事总是被写完又写,无论是莎士比亚的《驯悍记》,还是巷弄之间的一次偶遇,都会在口耳相传之间,「重创」又「重创」。故事由多种风格交织而成就,又在交织间延展更多的意义,和意义的共振。
之后,创作属于当下,「重创」、改写、延续属于当下的事。然而这个当下,可以包含着过去、现在与未来,莎士比亚也写过很多包含历史人物的剧作,所有「之前」与「之后」也是共时的。时代错置(Anachronism)是一种文学手法,把不可能出现在同一时代的人事物并置,而那些人事物包括人物、事件、语言、技术、物质、食物、音乐和艺术风格等等。在创作中,所有时代都可以同时存在,因为在人的故事,人的生活中,人性始终不变。
之前与之后,在它们之间,就是语言的事了。语言填满时间的空白,有标准化的、政治性的「语言」,也有未标准化的,属于地方的「方言」。语言与方言,经过编排,形成了节奏,高低起伏如歌的韵律,那是语言的音乐性(Musicality)。在语言之外有了音乐,在音乐之中又有了语言,意义不再是坚硬的石壁,而是其中往外渗的水,似有若无,温柔地滋润。
时间有连续性,总是向前累积,重新创作是把说完了又说、古老而经典的故事重新说一遍,人人都有说故事的方法,在羊皮纸上用自己的笔划迭加累积,前人的痕迹模糊了却又隐约可见,后人的笔迹又与前人的交错重叠;每个人,在无限大的创作宇宙中,如何打捞自己闪烁的宝藏?
潘Sir说起另一种艺术形式,雕塑。同样是经过千锤百炼的敲打,一块石头才成为了一尊雕塑。在敲打与挖掘之中想要传达的是什么?中式雕塑与西式雕塑大有不同,西式雕塑,讲究精致地模仿人的脸容表情、肌肉线条;中式雕塑,则以相对平面的亚洲人脸容为雕塑对象,探寻是如何传递人的精神。画家陈丹青形容,中式雕塑着重「高度概括」和「去除所有多余细节」,如同京剧中的脸谱化,或山水画对意境的捕捉,或古典诗歌的言有尽而意无穷。
改编这回事,「重创」这回事,核心都在于对人性,对精神,对意境的追求,在情节之内,语言之外,挖掘埋藏在不同创作之中的人性宝藏。无论哪一个时代,在故事与历史之中,在真实与虚构之间,所有「人」都走在同一条路上。之前与之后的拐点,若离开道路远一点去看,弯路看来也像一条直路,而再离得远一点去看,又或许生命是一个圆,每次拐弯都向着起点更靠近一点。